2015年5月6日 星期三

家庭自動化的核心 - Homeseer HS3建置


就像邪惡的章魚有大腦一樣,每個自動化家庭也都有個核心系統。這類的系統結合家中的自動化開關以及感測器,以便用來判斷當有人進門時要自動打開空調,還是執行自動毀滅程式。

市面上存在的家庭自動化系統,大概就像台灣的大學一樣多。我之所以選擇Homeseer的系統,除了因為他的名字奇怪,讓人無法想象它跟家庭自動化有什麼關係外,還有以下幾個重要原因:
  • 它是可以自行安裝的軟體
    Homeseer HS3跟你電腦中的新接龍程式一樣,都是在普通電腦上就可以執行的軟體。當然,如果你懶得自己安裝程式的話,也可以多花得錢購買開箱即可使用的硬體裝置。
  • 它是工程師取向的設計
    不像SmartThings的產品把使用者都當做小學生來對待,Homeseer的用戶取向幾乎是研究生等級了。基本上,你必須對IF~THEN的邏輯結構有一定的了解,才能操縱家裡的自動化設備。如果剛好你略懂VB或C#,那就會像拿到魔法杖的哈利波特一樣,全家設備全聽你差遣。
  • 它是開放性架構
    除了原始碼還沒公開外,Homeseer幾乎能公開的東西都公開了。它的API說明手冊和MSDN有得比,而且還提供銷售管道讓你可以出售自己寫的Plugin。所以才會有一大群人甘願為Homeseer設計豐富的外掛介面。無論是Z-Wave還是Insteon介面,都可以透過Plugin直接控制。

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

Garmin Vivofit三個月使用小評

運動很重要,但對於一個科技人來說,運動設備更重要。正因為如此,我在2012年開始使用Fitbit來記錄我的運動與生活。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底下的文章:

2013三個預算化之三 - 健康預算化

結果不到2年,我的Fitbit Ultra的電池就開始失常了。常常晚上才充飽的電,到了隔天下午就開始警告電池不足了。原本想直接換成Fitbit最新的Force手環。沒想到才剛上市沒多久,就因為錶帶過敏問題而回收了。就在這時候,Garmin的穿戴式運動裝置Vivofit上市了。剛好就乘這個時機,跳槽到Garmin陣營吧。

網路上已經有夠多Garmin Vivofit的開箱文了,我就直接說出結論吧。

Garmin Vivofit的優點

  • 不用每天充電
    與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穿戴式設備不同,Vivofit使用的不是充電電池,而是兩顆CR1632的替換式電池。好處是機器不會因為充電電池的壽命到期而報銷,而且不用三天兩頭充電。官方宣稱更換電池後可以使用一整年,聽起來還蠻理想的。
  • 水下50公尺防水
    過去要游泳時,就必須先將Fitbit取下。現在可以直接帶著Vivofit下水游泳也沒問題。雖然Vivofit沒有辦法計算游泳的划水次數,不過至少可以拿來幫手錶用,而且還可以幫自己加上一些步數。
  • 支援Garmin心率帶
    我原先搭配Forerunner 305用的心率帶,也可以直接配合Vivofit使用。當Vivofit和心率帶連線後,會自動把接下來的運動記錄成一個活動。這段活動時間的心跳,步數,都會完整地記錄下來。所以現在就算是玩XBox的健身遊戲,都可以記錄下心跳以及消耗的卡路里。
  • 有很多顏色的錶帶可供選擇
    這個對大都數男性應該沒什麼吸引力,但對於要求所有配件都必需完美搭配穿著配色的女性同胞來說,應該算是個賣點吧。Garmin Vivofit提供了九種顏色的錶帶,但是購買時必須三個顏色一組一起購買。

Garmin Vivofit的缺點

  • 沒有背光
    雖然Vivofit具有大大的顯示螢幕,但可能是為了省電的關係,Vivofit並沒有背光的功能。這在大多數環境下都不構成問題,但晚上跑在陰暗的路上,就很難看到錶面上的資訊了。
  • 必須手動同步
    這應該也是為了省電著想吧。Vivofit不會自動和手機或電腦同步,必須按下錶上的按鈕進入同步模式才能進行同步。由於大家的同步習慣都不一樣,所以很難看到所有朋友的即時成績。
  • 無法計算真實睡眠時間
    Vivofit可以記錄你的睡眠品質,但它只將整個睡眠期間的活動狀況記錄下來。你可以看到覺睡的好不好,但是Vivofit並不會像Fitbit一樣,幫你記錄真正熟睡的時間有多少。

2014年是穿戴裝置大爆發的一年,而大多數廠商都是以運動市場做為出發點。其實無論是老牌的Fitbit,還是今年新加入的Garmin、Sony、Samsung、小米等等,所有裝置的功能幾乎是大同小異。真正重要的是,哪一家的設備能讓你在晚上吃飽飯後,還能跳離沙發,到門口的公園多走個幾步路。這個就得靠社群的經營了。我覺得Garmin的Connect在這部份算是很有優勢的。至於細節,就留到下一篇再詳述吧。

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

我的Microsoft Surface工作術

我一直在為自己找一台終極的電腦。這台電腦在上班時要能夠勝任我所有的工作需求,包括順利地運行Visual Studio。開會時能隨時記錄下重要的待辦事項,讓我達成無紙化的工作環境。下了班,這台電腦要能夠當作家裡的桌機使用。休息時,更要能像平板電腦一樣,能隨手閱讀我訂閱的電子雜誌。

在做了一番比較之後,最後我選擇了Microsoft的Surface Pro。因為它同時具有筆記型電腦以及平板電腦的特質。唯一獨缺的,就是桌上型電腦的順手度了。

過去曾經買過幾部筆記型電腦。出門在外時,有台筆記型電腦的確是很方便。但是回到家以後,還是覺得桌上型電腦的大螢幕、大鍵盤,操作起來比較順手。漸漸的,筆記型電腦就成為抽屜裡頭珍貴的收藏品了。

所以這次導入Microsoft Surface Pro,我決定要讓它同時具有桌機的機能。

我一開始考慮的是Microsoft原廠的Docking Station。專門為Surface設計的造型,看起來的確具有尊貴的整體感。不過一台USD$ 199的高價,著實讓人吃不消。更另人納悶的是,在寬頻網路已達100M,家用網路甚至都已上Giga的現代,這台Docking Station竟然只支援100M的有線網路。在經過多方思索後,最後還是把它給剔除了。

最後,我採用了DisplayLink的解決方案。

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

在Squeezebox全家音響系統上收聽Spotify

雖然Logitech的Squeezebox音響系統已經在去年停產了,但是在短期間還沒有擴充的需求下,原來建置的Squeezebox全家音響系統還是可以用的很開心的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之前的文章:

讓音樂充滿家裡的每個角落–Squeezebox全家音響系統建置

現在Spotify已經進軍台灣了,當然是要善用現有的資源,把Spotify的豐富音樂資料庫,搬到家裡的音響來播放。

雖然Squeezebox有提供官方版本的Spotify App,但功能卻陽春的可憐。加上Logitech已經停產Squeezebox,對官方的Plug-In基本上不應該再有什麼期待了。目前最好用的Spotify Plug-In,應該非Triode的Spotify Plug-In莫屬。

在安裝完Spotify Plug-In後,Squeezebox的網頁介面就會出現Spotify App了。

image

Spotify App提供的功能與桌面版的Spotify功能差不多,除了熱門排行、最新歌曲、電台外,這裡還可以找到你的收藏,以及儲存的播放清單。但是比較可惜的是,收藏庫的部份似乎沒有和桌面版的同步。

image

Spotify的歌曲與專輯瀏覽介面,與Squeezebox的操作介面幾乎完全一樣。就好像家裡的音樂庫頓時間成長了好幾百倍一樣。

SNAGHTML52c5a8b
Spotify App還提供了自己的串流引擎,暫存時間會比Squeezebox內建的串流引擎更長。不過實際測試下來,使用中華電信60M的FTTB,在這個App上聽320k的音質,還是會有斷斷續續的情況發生。不過幸好160k對我這個木耳而言應該是夠用了。

SNAGHTML53174b2 
當然,Squeezebox上的Spotify也提供了廣播的功能。它預設建立了十多個電台,和桌上版的Spotify一樣,聽到喜歡的歌,只要按下大姆指的圖示,就可以將你的音樂喜好傳回給Spotify做為電台的調整。

image

有了Spotify這麼大量的音樂庫,當然要好好利用一下。例如最近就快要過聖誕節了,可以利用Spotify內建的搜尋功能,找尋「Christmas」相關的歌曲。可以找到41萬多首歌曲。看來要聽到下一個聖誕節也不成問題了。

image

當初之所以要建置Squeezebox全家音響系統,就是希望在家隨時都有源源不斷,並且可以隨心情做變化的背景音樂可以聆聽。但是後來發現,要收集這麼大量的音樂庫,所要花費的時間和金錢是難以想像的。現在有了Spotify的強大火力支援,總算是完成一個小小的夢想了。

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

改變你聽音樂的方式–Spotify音樂串流服務

還記得在5、6年前,我正在為當時尚未實現的全家音響計畫,找尋音樂來源。那時我曾經使用過一套音樂串流服務,名字叫作Pandora。

Pandora聽音樂的方式很特別。首先,你要找到一首自己喜歡聽的歌,Pandora便會以這首歌當作起點,找出幾十首類似的歌,做成一個音樂電台。在收聽音樂的時候,聽到喜歡或是不喜歡的歌,你隨時可以按下喜歡或是不喜歡的按鈕。接著Pandora便會以你的喜好,動態調整出最適合你的音樂。久而久之,這個音樂電台播出的音樂,都會是你喜歡聽的歌曲了。

這種聽音樂的方式,根本就是為我這種聽音樂喜歡跳來跳去的人所設計的呀。就這樣,我用Pandora聽了幾個月的音樂,也建立了一些自己的電台。不過Pandora也有些問題存在,例如它完全就只有西洋音樂,沒有任何中文或亞洲歌曲。不過最令人遺憾的是,在用了幾個月之後,有天開開心心地上網要去聽音樂,網頁竟然出現了這個畫面。
image

沒錯,因為海外版權的關係,Pandora無法在台灣提供服務。而且還是一夕之間,說封就封了。

沒有Pandora的日子,只好透過KK Box來解悶了。但是我主要要聽的音樂是New Age,而KK Box的非華語流行樂的排行榜,幾乎都是那幾首不曾換過的歌曲。用了幾個月,也就只好停掉了。

就在Pandora停止海外服務後沒多久,瑞典一家新興的音樂串流服務公司 – Spotify,開始在全球造成一股旋風。 藉由兩千萬首歌的後援,Spotify每進入一個國家,都會是當地的大新聞。上個月底,Spotify終於宣佈進同台灣,讓台灣的使用者也能擁有全新的音樂體驗。



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

2013三個預算化之三 - 健康預算化

過去,我是個吃不胖的體質。大學畢業之後,體重一直維持在67~68公斤左右。每次有人問我,你是怎麼維持體重的?我總是一本正經的說,吃宵夜就對了呀,因為只要不吃宵夜,體重就會開始下滑了。

來到高雄之後,生活習慣在莫名之間發生了其妙的變化。搬到高雄的第六年,體重總是在70~71上下,久久才會看到6字頭。到了2012年,不得了了,從春天的70,夏天的時候變成71,到了冬天,即然看到73的數字。

再三確認我的TANITA體重計運作完全正常,沒有丁點損壞之後,我受到的打擊,大概就像當年大學聯考落榜一樣地震撼。

基於這個原因,2013年的計畫目標之一,就是減肥。

喔,不,是體重管理。

我這個人是純學術加工具派的。所以體重管理的實施計畫有二:

1、先研究一下體重管理的書。
2、再Survey一下體重管理的3C產品。

在博覽群書之後,我發現體重管理其實不會很困難。簡單地說,就是你每天吃下去的東西,都是累積的熱量。而每天散步、打電腦、發呆、罵小孩等等的活動,都會消耗這些熱量。如果每天都是吃進去的比消耗的要多,累積到8千卡,你就會多出1公斤的體重。相反地,如果每天都是消耗的比吃進去的還要多,消耗到8千卡,體重計就會默默地為你減去1公斤的重量。

所以這次的體重管理計畫重點有二項:

第一、要記錄到底每天吃進去多少熱量。
第二、要記錄每天到底消耗多少熱量。

有進有出,這樣長期下來到底是會胖還是會瘦,不就一目暸然嘛。就是這麼簡單。

說到每天記錄吃進去多少熱量,聽起來難度好像很高。為了這個,我還跑去買了食物營養全書來K。但是如果每次吃完飯,還要再回想剛才豬肉吃了多少公克,瘦肉多少克,肥肉又是多少克。紅蘿蔔多少克,白蘿蔔多少克。到底加了多少的糖,加了多少鹽。光是想起來就昏了。

後來我發現一個計算卡路里的好方法,我稱它叫超商減肥法。便利商店賣的東西琳瑯滿目,想要喝的,冰箱有罐裝飲料,要吃的,加上有冷藏便當,一時嘴饞,也有上百種零食供您選擇。更棒的是,所有的東西都有熱量及營養標示。就算不會計算卡路里,吃個一個月的超商,大概以後抓起來也八九不離十了。

在解決了一個難題之後,接下來的問題就麻煩了。要怎麼知道我每天消耗的卡路里有多少呢?雖然網路上能找到一堆數據,告訴你男生一天要多少卡,女生一天要多少卡的熱量,但是明明我每天的活動量就是不一樣呀。沒道理我今天參加馬拉松,跟明天在家睡一整天,兩天消耗的卡路里都是一樣的吧?

這時候就得靠工具的幫忙了。

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

2013三個預算化之二 - 時間預算化

2012年末,我看到模擬城市新版的預告片,滑溜的3D效果,還有可以追蹤到個人的場景變化,高中時代可以花一個下午蓋城市的回憶立刻湧現。二話不說,馬上預購了一套。到了今年三月,好不容易等到新版正式上市的那一天,我興衝衝地在我新組好的超級快速Windows 8電腦上安裝完成。果然模擬城市的魅力一點都沒有減退,蓋了一個城市,也花了我一整個晚上的時間。

過了那天晚上,我就再也沒開過這個遊戲了。

我自認為我對於模擬城市的熱情,仍然像我的小朋友看到巧虎時一樣高。但不同的是,在排除掉和小朋友裝瘋賣傻,排除掉無盡的家事任務,排除掉為了怕大腦囤積膽固醇而在公園當人肉旋轉木馬的時間之後,我的空閒時間大概就跟十字路口的綠燈一樣短了。

2005年我剛搬到南部住的時候,有一段不算短的空閒時間。在那時候我為了建置懸吊式檔案系統,因而接觸到David Allen的GTD (Getting Things Done) 的工作方法。這是繼黑川康正工作術之後,對我影響最大的工作哲學了。GTD的工作理念很簡單,就是把事推給別人去做就對了。只要事情能在兩分鐘之內完成的,就順手把它做掉。如果沒有辦法在兩分鐘之內完成的話,就想想這件事能不能叫誰去做。如果找不到替死鬼的話,就把這件事記下來,以後再做吧。

看到這裡,你應該可以想像採用GTD的人,手上總會有一長串的待辦工作清單 (假設你的工作總是推不出去的話)。為了整理這長長的待辦事項,David Allen為每個工作事項定義了一項工作情境 (Context)。為了讓這些工作情境可以在電腦排序中排在前面,每個工作情境都用「@」符號做為開頭。例如:

@Work (上班的時候)
@Home (在家)
@Shopping (在外面逛街的時候)
@Waiting For (某項事情已經交給別人去做了)
@Agenda (要和別人談什麼事先記下來)
Someday/Maybe (放一些「總有一天我一定要…」的事情)

有了這些Context之後,你便可以叫大腦使出忽略大法。當在上班的時候,就只看@Work的工作清單,在家的時候,就只看@Home的工作清單。如果臨時有什麼超過兩分鐘才能完成的事,就先記下來,等到情境轉換的時候才說。

除了Context之外,GTD的待辦事項還有「專案」的概念。你可以把相同專案的工作整理起來,方便掌握屬於某一個專案的所有工作。

除了工作事項的整理外,GTD在文件管理上也提供了許多具體的建議。例如你得先買台標籤機,你得具有充足的資料夾,以便隨時可以為某個文件歸檔。43 Folders的文件整理方式也可以讓你不會忘記某天該做某些事,只是我沒那麼大的空間放這麼多資料夾就是了。

對GTD有興趣的話,可以參考這篇15分鐘學習GTD的網站。

使用GTD最大的好處,就是有一堆的軟體或雲端服務,都直接提供GTD的支援。我目前就是使用Toodledo來管理我的待辦事項。手機的部份,則是使用Pocket Informant來管理我的工作。Pocket Informant支援GTD所有該有的規範,例如Inbox、Projects、Contexts,以及Next Actions等等。更棒的是,Pocket Informant支援Google Tasks、Toodledo、Evernote,以及iCloud等服務的同步功能。有了Pocket Informant加上Toodledo,以後想忘記事情也很難吧。

相片 2013-8-12 上午1 30 34

LinkWithin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